(图片来自网络。)
湖北日报评论员 常少华
7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在我国确定的63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中,山西有8个。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省份,山西肩负着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为山西的转型发展作出明确指引。在此次考察中,总书记鲜明指出,“保持定力,坚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重点要抓好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和适度多元发展”。
山西的转型发展之路还在继续,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下,内外部因素叠加,经济增长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城镇化持续推进,在“双碳”目标下,资源型城市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
当转型进入深入区,更要深刻认识到——“资源型”作为很多城市的标签,不是包袱而是抱负。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区的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我国共有262个资源型城市,很多在过去曾辉煌过,曾肩负着共和国工业化的重要使命,在未来仍承担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更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场域。经济转型和节能减排,不仅是资源型城市逃不脱的“宿命”,更是时代机遇。
打破“资源诅咒”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资源型城市因为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带来了不少发展的困扰,包括产业结构单一、人口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创新能力不足等,导致它们难以适应产业从劳动力、资源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过渡的趋势,在发展上落后于其他城市。在越来越强调绿色发展的背景下,资源仿佛成了“包袱”。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甚至到了需要靠国家补贴生存的境地。
这种“包袱”还有观念和能力层面的。过去,这些“家里有矿”的城市因为天然的资源优势,自主创业和开拓市场的勇气和动力不足,养成了“靠山吃山”的惰性;对于经济变化和市场机遇的敏感度不够,缺乏”刀刃向内“的改革锐气。而那些资源匮乏的城市,因为缺乏先天资源禀赋,自食其力的能力很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经济大潮中敢为人先,较早培育了自身的产业优势和创新能力,能更快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
甩掉“包袱”,首先要认清现实,甩掉固步自封、自甘堕落的思想枷锁,提高发展经济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已有一批新的资源型城市正在兴起。曾是煤城的陕西榆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在巩固煤炭产业优势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GDP走势持续上扬,转型成效突出。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许多矿产资源再次成为热土,锂、钴、镍、石墨等成为关键原料,许多资源型城市不再被冷落,而是再次被“点亮”,有了“蝶变”的机遇。
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其实大有可为。只有直面发展的难题,才能将沉甸甸的包袱变成干事创业的抱负,把转型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世界市场不断变化,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如果一味等待环境来选择,就仍然是被动的,终将会被时代的脚步抛弃。资源会有枯竭的一天,创新却永无止境,只有大胆拥抱时代的浪潮,扎扎实实培育好自身的发展能力,才能拥有不惧风险挑战的底气和定力。
旺源配资-旺源配资官网-配资股票网-股票查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