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公布一组震撼大湾区的数据:8月16日,深港陆路口岸出入境旅客流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惊人的102.71万人次。其中出境客流46.81万人次,入境客流55.9万人次。
这组数字不仅刷新了历史峰值,更如同一把标尺,丈量出深港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惊人速度。
事实上,今年以来,深港口岸通关人数已经屡次三番打破历史最高记录。当通关人流奔涌成潮,地理的隔阂正在消融,心理的距离急速拉近,一个联系空前紧密、高效流动的优质生活圈已然触手可及。昔日概念中的“大湾区”,正因这百万级一日的“双向奔赴”,变得前所未有的“小”且亲密无间。
⊙
压缩时空
基建“硬联通”重塑湾区尺度
清晨7时,福田口岸地铁站闸门洞开。拖着行李箱的许多港人正轻车熟路刷证过关,转身汇入深圳4号线早高峰人流。
与此同时,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内,电子屏刷新着下一班往深圳北的列车信息——平均每8分钟一班,最快23分钟直达。
正是物理空间的急速压缩,奠定了深港百万客流奔涌的基石。而随着轨道交通的不断延伸,这种从容的“双城记”正日益融入无数湾区人的日常生活。
目前,深圳地铁4号线、10号线直抵福田口岸,2号线、8号线通达莲塘口岸,13号线连接深圳湾口岸站,14号线串联岗厦北枢纽与福田口岸。日均客运量超800万人次的深圳轨道交通,其触角不断向深港边界延伸,“出地铁即通关”成为现实。罗湖、福田、深圳湾等主要口岸均已实现与地铁站厅层无缝衔接。
同时,大湾区的高铁也实现“公交化”运行。广深港高铁高峰期每日开行超180对列车,最短发车间隔仅5-10分钟,深圳福田至香港西九龙最快14分钟通达。深圳北站、光明城站等多点接入,将香港无缝嵌入全国高铁“主动脉”,深港双城进入“一刻钟生活圈”。
目光继续放远。随着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的相继通车,大湾区各城市被纳入“1小时生活圈”的覆盖范围。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深刻重塑,让大湾区城市间的穿梭便捷如市区出行。
正因为如此,地理的广袤在人们心中“变小”,跨境流动也从当年的提前多日计划彻底转化为说走就走的生活日常。
支撑这种高频次、大规模“百万洪流”顺畅奔涌并保持安全有序,离不开强大的运营管理保障作为“硬联通”高效运转的基石。
深港两地相关部门在暑运高峰期的实践便是明证。比如,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深圳海关、深圳边检等就通过动态增开查验通道、全面排查设施设备、科学调配人力、强化客流疏导等有力举措,确保了庞大客流下的从容不迫。
⊙
规则破壁
制度“软衔接”消弭跨境鸿沟
周六的深圳罗湖万象城,人声鼎沸,游人如织。
很多港籍游客在“即买即退”专柜前递上通行证和购物单据。“不到5分钟,约2000元人民币的退税款已现金到手,非常方便。”李女士的购物体验,折射着规则衔接带来的深刻变革。这种便利,正是吸引55.9万人次港人当日北上的关键动力之一。
当前,深圳在罗湖、福田、南山等核心商圈规模化推行境外旅客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消费者在试点商户购物后可当场领取退税款,流程耗时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
口岸通关的“流量”,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增量。在持续优化通关政策的同时,深圳口岸部门也在不断升级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双向奔赴”消费的便利性和吸引力。
2024年12月16日,首个离境退税陆路口岸试点在文锦渡口岸正式启用,深圳由此成为国内首个具备海陆空全类型口岸退税功能的城市。
更为关键的是消费场景的不断创新与丰富。从仓储式会员店(如山姆、Costco)的大批量家庭采购,到大型购物中心的潮流首店、特色餐饮和休闲娱乐;从深圳公立医院的专科医疗服务预约,到蛇口海上世界等地的亲子微度假体验,深圳为香港居民提供的消费选择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购物,覆盖了生活服务、休闲娱乐、健康医疗等多个维度。这些多元化、高品质的消费场景,精准对接了香港居民的需求,极大丰富了“北上”的内涵。
政策催化叠加场景升维,“北上消费”从尝鲜的“阶段性热度”固化为港人“生活常态”。深圳市商务局数据显示,政策覆盖商圈港客消费额及占比显著跃升,为深圳零售市场注入强劲“港动力”。
与此同时,港版“支付宝”(AlipayHK)、“微信支付香港钱包”(WeChat Pay HK)已覆盖深圳逾90%商户。香港居民可直接使用本地电子钱包扫码乘坐深圳地铁、购物、用餐,支付壁垒近乎消失。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公布数据显示,港人2024年在深圳非现金支付交易1.04亿笔、122.73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72%、81%。
当规则差异造成的摩擦系数被降至最低,跨境生活与工作的心理障碍便随之瓦解。如今,支付、通讯、政务、医疗等领域的深度“软衔接”,让港人在深生活如同在港一般自如。规则的破壁,使得大湾区在制度层面加速“变小”,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实现质的飞跃。
⊙
生活重构
深度融合深化“湾区人”身份认同
深圳前海湾畔,温润的海风迎面拂来。在地铁9号线“梦海站”附近,从空中俯瞰,一片造型独特的建筑构成了繁体的“梦”字。这就是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创客们创新创业的乐园,被许多香港青年称作“圆梦之地”。
深圳是一座青年之城、机遇之城,历来是青年筑梦、圆梦的地方,也是香港青年创业奋斗、大展拳脚的舞台。如今,除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外,深圳河北岸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也正在加速打造吸引香港青年来深发展的世界级创新平台。
深圳的创新土壤与完备产业链,与香港的基础科研及国际化资源深度互补,“湾区创客”成为创新创业新势力。百万客流带动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互动,为产业协同注入澎湃动能。
更为重要的是,当产业、消费、文化在深港间自由流动、深度融合,一种基于共同生活经验和未来发展期望的“湾区人”身份认同便蓬勃生长。
从这个意义上说,102.71万人次通关,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无数个体生活轨迹的交织与重塑。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从一个宏大的地理经济概念,真正内化为居民可感可知的生活方式与情感归属。
物理空间的“大”,正被飞驰的轨道和路网压缩;制度规则的“异”,正被创新的机制与标准弥合;心理情感的“远”,正被共享的日常与愿景拉近……
在这个因高效连接而日益“变小”的紧密圈层里,“跨境”二字的传统意义正在消解,而“家园”的共同内涵则在无限延展,深港双城乃至大湾区全域,正加速演变为一个休戚与共、机遇共享的发展与生活共同体。
推荐阅读:专栏>>>《圳经观》
南方+记者 崔璨
旺源配资-旺源配资官网-配资股票网-股票查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