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焊机的火花在云南寻甸的山坳里溅开,45岁的杨忠民正俯身在极兔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网点的快递货架前,焊接最后一道加固条。这个曾拎着焊机走南闯北的汉子,如今成了寻甸80多个村组快递站的“大家长”。
“寻甸的好东西都藏在村里,年轻人出去打工了,家里多是老人。现在电商这么火,快递进不了村,乡村振兴咋能跟得上趟?”抹了把脸上的焊渣,杨忠民眼里的光像刚点燃的焊条,亮得很。
无惧困难 一心只想实现快递进村
寻甸地处云南高原山区,在这里,快递基础件量本就不高,再加上村组散,运输成本直线上升,要想实现快递进村真不是件容易事儿。可年近45岁的杨忠民,一说起快递进村就浑身是劲,像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2024年6月,他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接下了寻甸6个乡镇80多个村组的“一村一站”建设工作,还拉着妻子刘菲一头扎了进去。
面对重重困难,杨忠民心里门儿清:建站不是拍脑袋的事,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得符合乡亲们的生活习惯,让大家取件方便;站点的人要靠谱,能利索解决乡亲们的问题;更得把成本攥紧了,站点才能长久开下去……
2024年7月,夫妻俩下定决心,选择先从寻甸最偏远的乡镇——离县城50多公里的凤合镇和倘甸镇这俩“硬骨头”开始“啃”。20多天里,他们跟着村民踩田埂,希望能摸透每个村组的作息;挨家挨户瞅商铺、小卖铺、卫生站的位置,甚至敲开村民家门商量建站合作……杨忠民夫妇的实在劲儿,让乡亲们都愿意帮衬:“老杨,你要建快递站,我们给你指路子!”就这么着,第一批“快递进村”站点稳稳落地了。
转亏为盈 单一站点变多功能聚集地
站点建起来了,杨忠民又愁起了业务和经营。有的站点单家快递的量,撑不起运输成本。“亏啥不能亏乡亲,他们愿意帮咱建站,已经够意思了。”他自己掏腰包补贴,先保站点能开下去。可总这么贴不是办法,杨忠民琢磨出个新路子:联动益农信息社共同建站,搞多产业创收。
凭着对寻甸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熟悉,夫妻俩把现代快递物流和农村商贸拧到了一块儿,慢慢蹚出了乡村振兴和基层服务结合的门道。这下,站点不仅活了,还助力村里的特色产品“走出去”,农村寄递市场也慢慢热了起来。
慢慢的,这些站点的功能越来越多,不再只是简单的快递驿站,而是升级成为多元服务的汇合处、村民们办事的聚集地。
巧借东风 乡村物流实现智能化转型
随着事业渐渐有了起色,杨忠民又开始琢磨:“只要还有一个村没通快递,对乡亲们来说就等于没进村。”他打定主意:必须得整合资源!他拉着同行唠:“快递进村不是谁家的事,是给乡亲们办民生实事,得抱团。”他主动给其他品牌网点调路线、提供方便,硬生生敲开了“快快合作”的门。半年多下来,30多个站点能自己稳住了,剩下的也在慢慢优化,快递进村的路越走越宽。
即使这样,夫妻俩还是不满足。“光进村还不够,得快、得早,让乡亲们少等。”杨忠民咬咬牙,投了100 多万建全自动分拣线。一经启用,村组包裹早上到县操作场,两小时内就按村分好包,中午专车直发,下午4点前准到站点。村民接孩子放学、晚饭后散步,顺道就把快递取了。
2024年8月,借着县域物流智能配送体系建设的东风,他又花70万投了5台无人车,一天跑两三趟。“城区和近点的乡镇让无人车跑,司机就能专心跑偏远村组,乡亲们能更早拿到件。”一说起现代物流,杨忠民眼里就开始闪光。
作为土生土长的寻甸人,杨忠民回家的初衷就是建设家乡。在打通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的路上,他付出了无数心血,但看到乡亲们的生活因此跟上了高质量发展的趟儿,他脸上的笑容就藏也藏不住……
(极兔速递 文/图)
旺源配资-旺源配资官网-配资股票网-股票查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